过去,很多人觉得做大学老师体面、稳定、不太难进。可这几年,高校招聘启事一行行看下来,越来越多年轻人只能感叹:“我还没毕业,就已经被排除在讲台之外了。”
本科生曾是“香饽饽”,硕士也能“讲清北”你可能不敢相信,20年前,985高校里很多老师的学历是——本科。
那时候全国博士还不够用,硕士研究生尚属“高端人才”,不少一本高校甚至愿意“提前锁人”,只要你表现好、综合素质强,毕业留校并不稀奇。更夸张的是:有些老教授当年刚毕业就进了清华、北大当讲师,那还是**“只要肯教、有人可用”**的年代。
十年一变,门槛全面抬高到了2010年前后,博士生人数暴涨,研究生扩招效应初显,“没有博士学位就别来谈”,成了许多高校的标配。
985、211院校开始大范围“博士化”;清北复交等顶级名校,已不再满足于“普通博士”,而是盯上了海外背景+顶刊论文+科研潜力。
展开剩余71%一位刚从美博士后回国的朋友吐槽说:“我投简历去一个双非大学,对方说:‘我们只要海外博士,有顶刊更好。’”
曾经门槛不高、愿意培养的岗位,如今成了学术精英的必争之地。
为什么会越来越难进高校?这并不是高校“嫌弃人”,而是整个教育系统正在发生结构性改变。
1️⃣ 博士越来越多
过去一年全国授予博士学位近8万人,是10年前的4倍还多。供给猛增,单位自然“多高选高”。
2️⃣ 高校越来越看科研产出
你能不能带项目、发论文、搞成果,是学校考核的核心。讲课、带学生?加不了分,算不了绩效。
3️⃣ 国家人才政策导向明显
一个“青千”进高校,学校可能拿到几百万经费。你只是个硕士、甚至普通博士,带不来资源,也带不来KPI,怎能竞争过别人?
4️⃣ “双一流”压力山大
大学要评估、要排名、要ESI、要基金立项,只有“发文章的机器”才跟得上节奏。
从讲课的人,变成科研“打工人”不要再幻想“坐在办公室翻翻书、讲讲课”的大学生活了。如今的高校老师,更像是:
项目申请写不完 论文 deadline 排队等 学生带着发论文 本科上课像“义务劳动” 晋升看“量化指标”不看“教书育人”而你想进来?对不起,得先拿博士、发核心、带成果——最好还能有海外经历、重大项目储备。
大学讲台,不再属于普通人?不少人感慨:“本科越来越不值钱,大学老师却越来越高攀不起。”
一边是毕业生就业难,求职内卷到极致;另一边,是高校岗位“学历筛查”“背景卡人”。
但这不是高校的问题,而是整个时代给出的逻辑:评价体系还没变,竞争已经内卷到了博士后。
愿讲台,不只是“顶刊博士”的战场也许你梦想教书育人,也许你热爱课堂,但现实告诉你:高校更需要“能上分”的“科研战士”。
我们期待未来能真正看到多元评价、分类招聘。不是所有岗位都需要发论文,也不是所有热爱教学的人都该被挡在门外。
但在那一天到来前,想走进大学当老师,你得足够优秀、足够努力、足够“能打”。
这或许有些残酷,但——这就是现在的现实。
发布于:黑龙江省证券配资APP,途乐证券,嘉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