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国作为老牌强国,曾经凭借工业革命的优势一度主导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,伦敦的金融地位也被誉为“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之一”。然而,进入2024年,一连串的社会与经济风波让这个昔日的帝国骤然陷入困境。尽管英国并未全面崩塌,但各种矛盾的连锁反应,使其成为欧洲内部最先感受到不稳定冲击的国家之一,邻国也因此高度戒备。
谈及今日的英国局势,绕不开的正是国内政治分裂。保守党与工党这对百年对手,再次将矛头对准对方:保守党声称是工党的治理无能让国家陷入衰落,而工党则反击称,真正的根源是保守党长期执政留下的债务、社会撕裂与公共服务缺口。这样的互相指责让人想起20世纪70年代,英国曾深陷通货膨胀、罢工潮和经济衰退,政党轮替却无力扭转颓势。1976年,英国甚至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助,这一“向国际借钱的尴尬”至今仍是历史的痛点。如今,工党领袖宣布财政危机,让许多老一辈英国人联想起那段“失落年代”。保守党虽丢掉了首相之位,却暗自庆幸能躲过舆论风暴,而工党高层则苦涩地扮演“坏消息的传递者”,背负民众的不满。更复杂的是,工党内部本就分裂,一派甚至提出以“技术性破产”激发全国危机感,试图重现二战时期丘吉尔“血、泪、汗”的号召。然而现实让这种设想难以为继,帝国昔日荣光早已不再。
展开剩余73%与此同时,社会层面的裂痕愈发严重。伦敦、伯明翰、曼彻斯特等城市少数族裔比例逐年上升,一些地区白人成为少数。随着经济恶化、治安下降,矛盾逐渐演化为白人与黑人及其他族群的正面冲突。1981年的布里克斯顿骚乱曾是英国种族关系的转折点,而今更大规模的冲突再次爆发,甚至有人形容英国正陷入“慢性内战”。议会里政党高喊民主,却无力阻止街头的种族对立。
2024年7月29日的南港凶案成为导火索。17岁的威尔士出生少年阿克塞尔·鲁达库巴纳,在舞蹈课上刺死三名女孩,事件迅速引发谣言扩散,被误传为“穆斯林难民行凶”。8月初,南港街头出现数百人暴力抗议,随后蔓延至伦敦、曼彻斯特、贝尔法斯特等地。极右翼分子趁机煽动,袭击移民中心并纵火。警方虽出动防暴队伍并逮捕1100多人,但到8月5日,暴乱已波及十余城镇。媒体普遍认为,这是种族矛盾长久积压后的集中爆发。从7月30日至8月7日,全国共发生29场反移民示威与暴动,法院在8月8日就对首批涉案者快速判刑。政府增派6000名警察,监狱因此人满为患,不得不临时腾出空间关押新犯人。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少数族裔女性与儿童,留下长期的心理阴影。至2025年夏,这些暴乱的伤痕依旧难以愈合。
英国的动荡不仅震动欧洲,甚至波及全球。法国舆论批评英国移民政策存在巨大漏洞,德国担忧类似紧张情绪传导本土。阿联酋、尼日利亚、马来西亚、印尼、澳大利亚等国纷纷提醒公民赴英需谨慎。欧盟范围内右翼势力本就抬头,而英国的混乱更让人担心“示范效应”。事实上,英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因加勒比移民问题在诺丁山爆发过大规模种族冲突,此后布里克斯顿、托特纳姆、伯明翰等地的骚乱接连发生,层层累积成今日的全面爆发。2008年金融危机、2015年难民潮,更是加深了这种矛盾。如今,社会裂痕不仅损害秩序,还削弱了英国的国际地位,让它在欧洲大国中显得格外脆弱。
有学者甚至预测,如果矛盾无法缓解,英国或许会成为欧洲第一个因内部冲突而全面衰落的国家,并引发“多米诺骨牌效应”。美国作为英国的“同宗亲戚”,自身也正被高达35万亿美元的国债困扰。2023年,布鲁金斯学会就曾提出以“技术性违约”重置债务的激进方案。如今眼见英国陷入乱局,美国内部更担心,一旦类似骚乱在本土爆发,首先崩溃的将是金融体系。
因此,英国的混乱已远不只是一个国家的内伤。作为曾经的帝国中心,它的震荡或将越过欧洲边界,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造成深远影响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证券配资APP,途乐证券,嘉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