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五点,吕宇峰的越野车已经载着满满一车厢医疗物资,行驶在通往青峰村的山路上。车轮碾过坑洼的路面,发出轻微的颠簸声,他却早已习惯——这条单程两小时的山路,他每月要走四趟,只为让大山里的村民不用再为“看病难”犯愁。
吕宇峰与青峰村的缘分,始于三年前的一次公益调研。当时他跟着医疗团队进山,亲眼见到70岁的周大爷因为腿疼,要靠家人背着走五公里山路才能到乡镇卫生院;见到村里的孩子发烧,家长只能用“土办法”物理降温,因为担心山路难走耽误病情。“村里没有卫生室,最近的医生在镇上,遇上雨天路滑,别说看病,出门都难。”村支书的话,让吕宇峰心里沉甸甸的。从那天起,他就暗下决心,要为村里的老人和孩子“搭起一条健康的近路”。起初,吕宇峰只是利用周末,开车载着从县城医院协调来的义诊医生进山。他提前在村里的大喇叭里通知义诊时间,还挨家挨户敲门,提醒行动不便的老人准备好病历。第一次义诊当天,村委会的院子里挤满了人:有测血压的老人,有查视力的孩子,还有拿着化验单咨询的中年人。吕宇峰忙前忙后,一会儿帮医生递器械,一会儿给等候的村民倒热水,还充当“翻译”,把医生的专业术语换成方言,讲给老人们听。义诊结束时,周大爷拉着他的手说:“小吕啊,你这一来,我们不用跑远路就能看病,真是救了急!”可吕宇峰知道,偶尔的义诊远远不够。村里老人多,慢性病患者也多,需要长期的健康监测和用药指导。于是,他开始四处奔走,一边联系县卫健委,争取在村里设立“健康服务站”;一边发动身边的朋友捐赠医疗设备——血压计、血糖仪、听诊器,还有常用的感冒药、降压药。为了让服务站能正常运转,他还说服县城医院的退休医生李大夫,每月来村里坐诊两次,又培训了两名村里的年轻人当“健康联络员”,负责日常给老人测血压、登记用药情况。健康服务站建好那天,村里像过节一样热闹。吕宇峰特意给每个老人都做了“健康档案”,上面记着年龄、病史、常用药,还有联系方式。他还教老人们用简单的方法自测健康:“早上起来量血压,高压不超140,低压不超90,要是高了就赶紧给李大夫打电话。”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,他就和健康联络员一起上门随访,带着血压计和药品,坐在老人家里唠家常、查身体。有一次,他发现独居的刘奶奶血糖突然升高,赶紧联系县城医院,安排救护车把老人接去治疗,还垫付了医药费。事后刘奶奶的儿女从外地赶回来,非要给吕宇峰塞钱,却被他婉拒了:“我做这些,不是为了钱,就是想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安心看病。”除了看病,吕宇峰还注意到村里的“健康知识缺口”。很多老人因为不懂科学养生,要么乱吃药,要么耽误治疗。于是,他又在服务站办起了“健康小课堂”,每月请医生来讲课,内容从“高血压怎么吃”“糖尿病怎么运动”,到“冬天怎么防感冒”,都是老人们最关心的话题。他还把讲课内容印成彩色的小册子,上面配着简单的插图,方便老人看懂、记住。有个老人拿着小册子说:“以前总觉得吃药越多越好,听了课才知道,原来吃错药更危险,小吕这课讲得实在!”
展开剩余25%三年来,吕宇峰的“健康便民路”越走越宽。如今的青峰村,不仅有了常驻的健康服务站,还有了定期上门的义诊团队;老人们有了自己的健康档案,孩子有了免费的体检机会;就连村里的路,也在他的协调下,修得比以前平坦了许多。有人问他,每月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在村里,图什么?吕宇峰笑着说:“每次看到老人们测完血压,笑着说‘正常’;看到孩子们健健康康地跑跳,我就觉得值。能让大家少点病痛的愁,多点安心的笑,这就是我最想做的事。”夕阳下,吕宇峰帮李大夫收拾好医疗箱,准备开车返回县城。车窗外,村民们站在路边挥手告别,他也隔着车窗挥手——这条山路上的每一道弯,每一户人家,都成了他心里最牵挂的地方。而他用真心铺就的“健康便民路”,正带着温暖与安心,悄悄改变着这座大山里的生活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证券配资APP,途乐证券,嘉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